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從九年一貫課程到108課綱的實施,學校教育的氛圍默默地產生了許多質變,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淡化教師本位的教育觀,轉換為兒童本位的學習觀。過往以教師的「教」為核心,教學內容以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班級齊一教學看似有效,但也限制了教學的想像;然而,以學生的「學」為關鍵的型態,強調孩子主體思考、判斷的過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重視。因此,在學習環境氛圍的設計上也要有更大的彈性和變化來滿足需求。
環繞孩子學習的環境是複雜的,檢視學校裡和孩子學習與生活相關的因素時,不外乎「人、地、時、事、物」等五個範疇,若以教育的用語,則可轉化為「人間、空間、時間、文化與學習資訊」等五個要素。「人間」泛指調學校中「人與人之間」相處,例如:師生、同儕,空間指將一完整的場所,因使用的需要加以間隔,時間指將一完整的時段,因使用的需要而加以分配。
如圖所示,直接影響學習的有人間、空間與時間三要素,三足鼎力於圓周上,當人間與時間,人間與空間,時間與空間的運作中產生互動,形成獨特風氣或氣氛,就是我們俗稱的學校文化,班級文化;而孩子學習所需的資料或訊息則充分的配置於學校內(圓周內)各個場所,這些學習相關的材料,統稱為「學習資訊」,在這樣對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下,我們期待將康橋打造成一處充滿良性互動、快樂希望的友善學習環境。
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孩子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的教育作為應以「孩子」的立場和需要來考量設計;再從作息的時間來看,生活和學習對孩子而言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更是學習的一部分,而學習也應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因此,學校不應是冷冰冰的硬體建築和僵化的設備,營造學校有在家的感覺,有助於孩子的成長。此外,學校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適性發展,康橋孩子常常呈現一種善的學習循環,將一天在學校滿滿的成就感回家與父母分享,在肯定中帶著對隔天學習的渴望,追求另一份成就感,建立「一天比一天好」的成長觀。
安全的意義不在限制或禁止,而是提供一個充分考量孩子需求的安心環境,「放手而不放眼」是重要的概念,看著孩子在學校縝密規劃的環境中,能夠快樂而活潑的學習與生活。在現今少子化的浪潮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較好的照顧,因而容易形成過度保護的現象和大人主導的教育觀,孩子終究只是學習過程中的「客體」,長久下來,逐漸養成欠缺思考判斷,不必負責的態度。因此,校園中孩子能夠自主的空間要逐步釋放,使孩子有機會在參與決定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學習負責。此外,屬於大人決定的範圍也應即早規劃並告知孩子;讓孩子對明天的學習有所期待,對明年的活動有所期待,甚至於讓低年級對高年級的活動,有長時間的期待,如此,可讓孩子常常自我編織童年的美夢,更能期待夢想成真的時刻。
學校的學習或活動的設計,應考慮到孩子快樂的階段性發展,依其發展階段的不同而規劃不同的探索體驗與學習型態,使孩子在學習與生活能夠感覺到真正的成就與快樂。在團體中得到認同,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創造自我或班級的學習與生活,自主克服所遭遇的困難,從成就中建立真正的快樂。「人類因夢想而偉大」,童年時期是一個容易做夢的年齡,如果心中能時常存有夢想,相信在學習與生活上,會有很大的作用。在學校環境中,為了營造孩子有希望的學習環境,應和孩子共同編織一些可預期,且較易實現的「夢」,進而協助孩子美夢成真,享受成就感,繼而編織下一個更大、更遠的夢想。
愛上學校,樂於學習是康橋孩子每天徜徉在安心校園的圖像,帶著一天天累積的成就感所展現的自信,一步步朝著夢想前進,我們看到善的循環帶來的力量,引領孩子逐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