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


讓孩子在充滿美感的環境下快樂學習

人唯有透過美感教育才能使得人類的感性、理性與精神性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開展, 以造就完美人格,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之建立。-德國美育哲學家席勒(Fr. Schiller,1759-1805)

教務處課務組組長 張甘幸

   什麼是美感?關於美感,一般來說被各界接受的定義是:美感是感官接觸外在人事物後,所喚起的愉悅感受。近年來美感逐漸受到普羅大眾的重視,舉凡市容、招牌廣告、建築物、燈會造型..等,都是大家所關心的話題。表示人們對生活有感、對周遭環境有感,除了說出自身的感受,也都願意投身其中去改變的「公民美學」,這也是當代美感教育的重點。

  臺灣過去的藝術課程著重在提升學生個人的藝術涵養與能力技巧增進,較少引導學生體會、掌握美感的要素。近十多年來,從九年一貫課程注重多元智慧直到十二年國教中所強調的核心素養理念中,我們知道學校課程不是在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讓學生對「美」有感以及「美感素養」的養成,引導學生在與藝術的交互作用或鑑賞活動中,感受到美。

建築物與風景的對話-校園空間之美

   踏入青山校區,映入眼簾的是暖色系的歐式建築風格,其中巔峰廣場、童趣廣場、室外田園區..等皆巧妙的運用地形的變化,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讓孩子在校園活動時無形中皆能感受到學校建築的美。三樓英語村是孩子在校園的活動廊道之一,下課時可以看到孩子在享受陽光或是在山周圍有雲霧變化時,看見孩子手指著山邊驚訝的表情;三樓探索廣場高度12米的玉山攀岩牆,除了是高年級探索課程的內容之外,也連結著中低年級孩子對於登山活動的期待;一樓跑道旁為康橋全體師生共兩千個手印陶版拼貼完成的陶版牆,以「圓夢雪山」、「泳渡日月潭」以及「單車環台」的圖像拼貼出色彩繽紛且具童趣的藝術品,也象徵康橋傳承的精神。

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藝術課程之美

   走到七樓,每年青山美展的佈置一直是康橋師生所共同關注的。今年美展的作品從天花板的垂吊、牆面的立體波浪一直延伸到地板的佈置,用各樣的佈展方式來展現孩子的作品,呈現出如現代美術館的風格。讓到七樓上課的學生除了能長期浸濡在美的環境中,也可以擁有自己作品展示在牆面上的成就感。而孩子的創意,在美勞老師的引導下,從鑑賞藝術大師的作品→師生共作與對話出名畫技巧的元素→小組討論作品造型聯想→作品創作與發表。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環節環環相扣,讓孩子都能在課堂中欣賞到美的元素也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對美有感其實很簡單,觸摸一株在田園區裡的植物、深吸一口冷冽的空氣或是聽到從八角窗傳出的直笛聲,都會引發我們的感觸和感動。提供孩子一個美好且快樂的環境、引導孩子們打開五感,培養敏銳的感官,進而與其他人產生互動,如此之下,不論個人或群體,美感都能由外而內,潛移默化融為氣質與個性的一部份,讓美感能陪伴孩子一輩子。

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