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艦、商船常遭到德軍潛艦攻擊,遠離陸地與冰冷的海水往往造成大量人員罹難,但奇怪的是,每當這樣災難發生後獲救的人裡,年長船員獲救機率往往比年輕船員高,而現今公認的探索教育之父Kurt Hahn注意到此一現象,開辦了Outward Bound來訓練年輕英國船員海上技能以及臨危不撓的精神。隨著戰爭結束,他也發現社會的變遷,一般年輕人也需要有此面對困境臨危不撓的精神,以面對未來挑戰,而隨著時間與需求演變,有了以戶外場域為主的Outward Bound;以平面活動、高低空繩索挑戰為主的Project Adventure;以諮商、治療為主的輔導課程等,各種不同環境、型態、類型的探索教育課程。
想像自己參與一場賽事,賽前做了許多的練習與準備,最後獲得理想成績,倘若下一場比賽仍求相同的表現,有哪些練習與準備需要持續?有哪些還能精進?又或結果不盡如人意,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準備不周?臨場經驗不足?這些描述或多或少都是我們曾經經歷,可能是比賽、可能是考試,可能是工作,無論目的是從錯誤中學習或是更進一步,這個思維歷程就是「反思」。探索教育外顯的是遊戲、攀岩、繩索挑戰等活動,內隱的是藉由教師引導反思,賦予、提取活動中的意義,並試著推移至真實生活,在未來發生類似情況時,能運用先前的經驗,減少錯誤與損失。
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以及國際、創新、多元、適性,是學校的願景與理念,與2000年初世界各組織提出21世紀所需具備的能力,及國內現行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在本質上不謀而合。過去強調知識、技能這類結構性高、相較容易養成的Hard skills,但現今知識更新週期已從18世紀每80~90年,縮短為3~5年即可能有相當大的突破,例如:AI的出現,繪圖不再是設計師唯一的專業,透過「詠唱或提示(prompt)」,每個人都能產出高品質圖片。因此知識與技能不再是唯一,還需要不易隨時間演替的能力來適應現在與面對未來。
康橋孩子從三年級起平均每月一次探索教育課程,課程架構配合孩子生理、心理發展設計,例如:中年級邏輯能力正在發展,活動設計有較多不同階段,能配合孩子的理解與反應來微調。以及從認知發展角度出發,中年級孩子進入具體運思期,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逐漸成長,能夠開始有邏輯性、全面性的去思考事物,因此中年級探索教育課程,主要協助孩子用合宜的方式與他人互動共處。而高年級孩子進入形式運思期,有更多能力根據具體經驗來進行邏輯、抽象與推理思考,開始能對事物有全面且周全的考慮,故高年級課程在於讓孩子感受自己與團隊之間的關係性,以及個人對於團隊的影響力。
世界不斷的在變,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未改變,有時只是換個方式,但仍是世上最重要的事之一,也因如此,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是康橋探索教育的主要課題,期盼為孩子奠定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