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從1983年由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之後,現在的臺灣社會已經普遍能夠接受「每個孩童都擁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這件事。不過知易行難,經歷過數次的教育改革,終於才在108課綱實施後,藉由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讓孩子的多元智能受到重視。而在康橋,我們則是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提供給孩子許多的「選擇」,讓他們的成長路上充滿豐富色彩。
就如同學習國語是在培養語感、研讀數學是建立邏輯一樣,圍棋、疊杯也能夠發展空間概念;音樂、舞蹈其實是一連串的排列組合;攀岩如果沒有精密的步驟計算,很容易就會卡在半空中……。所有課程的學習,絕對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內容,有很多的體悟跟成長,甚至會在課堂結束後才發生。在接觸這些多面向的「選擇」時,學生也正在探索自己的未來。
以小學的孩子來說,不見得有辦法這麼快確定自己要走的路,但是透過探索嘗試,會慢慢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傾向。有時候,甚至確定「自己不喜歡某些事」也是收穫,透過刪去法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藉由廣泛探索、逐步定向,會讓孩子未來成長過程中的努力更有效率。因此,學校的多元學習課程隨著不同的時間性質,也有各自希望達到的目標。
這個部分的學習由於設置在平常日的正式課程中,有著半強迫參與的性質,每個孩子都必須選擇一項課程來進行。有時候,因為原本想參加的社團滿額了,就會進入到第二、第三志願的課堂,正因如此,孩子也有了廣泛接觸的可能。從來沒嘗試過,不代表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跟潛能,藉著這樣的機會,很可能會找到自己未曾發掘的亮點。所以家長其實可以鼓勵孩子在每一學期嘗試不同性質的社團,畫出自己的多元智能分布圖。
當興趣與專長逐漸明確,就可以於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在完成了日間的課程後,學校提供了一個可以針對興趣更加投入學習的時間。連續90分鐘、每週至少一次的課程,孩子可以專注的徜徉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享受學習的成就感。省去來回奔波的辛苦,家長也可以放心的在工作完成後再到學校接孩子回家共進晚餐。
有些課程的學習以片段的方式進行效果有限,若是能透過主題設計、有系統的完整進行可以取得更佳的成果,那就會規劃在寒暑假的時間舉辦。像是平日的探索課程雖然有許多豐富的冒險活動,不過兩節課80分鐘的限制,孩子能夠體驗的深度就不如一整個營隊的實作及探討來得完整。藉由時下熱門的密室逃脫情境營造,將富含幾何、邏輯解謎要素的單項學習統整在一起,可以讓孩子更為投入專注、寓教於樂。所以若是家庭行程能夠安排,很推薦讓孩子利用假期的時間持續學習。
康橋期盼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現代職場許多的工作,10年前還沒出現在世界上,這個世代的孩子要面對的變動性遠大於我們。藉由多面向的嘗試,給予他們面對新事物的信心,才能擁有應變、與時俱進的能力,持續在社會上保有競爭力。時下斜槓青年的出現,更代表有許多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再只是上下班,而是透過工作以外的身分體現自我,擁有更豐富、立體的人生。讓我們一起用多元學習鼓勵孩子探索生涯的可能性,許他們一個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