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心探索組長 李承修
什麼是探索教育?
探索教育英文為Adventure Education,意指參與者藉由不同的冒險經驗,瞭解自我、建立自信、學習與他人共同合作,甚至進而培養社會責任感為目標。1920年德籍教育家Kurt Hahn有感於當時年輕人道德與責任感日漸凋落,而傳統學校僅止於知識傳授,在人格培育上顯得相對薄弱,因此,為了讓孩子品格在學校也能夠得以發展,Kurt Hahn成立了薩蘭皇宮學校(Schule Schloss Salem)以及後來在英國設立的Outward Bound,以補足當時教育環境的不足。
當時的課程皆以戶外為場域,無論颳風下雨冒險挑戰仍持續進行,因此參與者若能在不舒適的環境下保有正常良好的表現,那麼回到一般的生活中,面對問題時應更能處之泰然。但也因戶外環境不定的因素,1971年美國Project Adventure試著在校園裡創造冒險的情境,學生透過平面活動、高低空繩索挑戰來模擬戶外中團隊面臨各種任務與困難,開啟了各種不同環境、型態、類型的探索教育課程。
探索教育如何學習?
探索教育表面上是好玩有趣的遊戲、活動以及刺激的挑戰,實際上卻隱含著學習目的,這些學習並非傳統教育模式,由老師說、學生聽、練習、考試,而是藉由身體參與、認知發展以及情意涉入等設計,強調過程中與他人、與自我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教師的引導,促使活動中的體驗得以概念化與學習轉移,將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感受、隱含的意義,類推至實際生活中,而未來在生活中出現類似的狀況時,能運用先前的經歷,減少摸索時間與錯誤代價。
反思與探索教育就如同汽車與燃料一般,缺一不可。教師透過結構式問題,從回顧經驗開始,例如: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觀察與感受?逐一確認每個過程,找出有意義的細節。接著問題結構導向讓活動經驗產生學習意義,例如:剛剛發生的事,在班上有沒有類似的狀況?我們該怎麼做,可以讓大家的意見都能被尊重?引導孩子分享在經驗中的感受、學習。最後是將學習類推到實際生活中,在前一個階段中得到的想法,試著與自己過去的經驗比對,如何能夠運用到下一個活動或自己的生活周遭,讓孩子得以自我檢視與省思,藉此成長與改變。
世界發展的趨勢
面對現今全球化的挑戰,世界各組織紛紛針對能力提出了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change等五大面向,歐盟於2019年提出: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運算和科學技術能力、數位能力、學習如何學習、人際與跨文化以及社會能力和公民能力、企業與創新精神、文化表現等8項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澳洲則為蒐集分析與組織資訊的能力、傳達想法與訊息的能力、計畫及組織活動的能力、與他人合作及在團體中工作的能力、運用數學概念及技巧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7項,而108課綱也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強調適應現在生活與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由上述可見,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非認知能力不斷的被強調為未來應具備的能力,而探索教育發展的背景,也都是為了補足單純知識傳授的不足,無論是品格、個性、勇氣、信心等與個人性格相關,抑或合作、同理、溝通、領導等與群性相關,早於百年前已洞見。
康橋的願景為「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自100學年開始規劃探索教育時,就以學校的願景為依據,課程的發想就以孩子帶得走的能力為主軸,思考10、20年後孩子所面對的未來,倘若能在世界各地皆有良好的發展下,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為課程發想,而加上這幾年世界教育趨勢的轉變,更印證非學科能力的重要,我們無法百分百掌握孩子的未來,但衷心的期盼能為他們累積生命的能量,作為面對未來挑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