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

在康橋學數學∼愈學愈有序

數學領域召集人  吳宣鋒老師

  教育家杜威認為孩子的學習是「Learning by Doing」,由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經驗形成學習。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國小學童的認知位在具體運思階段,主要思考方式是根據具體的經驗思維解決問題,並能使用具體的操作來協助思考。

  由此可知,國小學童的學習是架構在經由學習環境所提供的操作以形成經驗,再從經驗中習得知識,所以教師如何在設計課程時提供孩子適當的操作內容是建構數學概念的重要關鍵,更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校之教育願景為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以「品格力」、「雙語力」、「思考力」、「表現力」為達到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關鍵能力,其中的「思考力」與「表現力」內涵為個體(思考力)和環境互動(表現力),此正是實踐「Learning by Doing」的關鍵能力。

  數學有許多抽象且不容易具體呈現的概念,因此教師如何在課程中套用生活情境與使用教學具幫助孩子由具體過渡至抽象就會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本校持續不斷在活化數學教學的方向發展課程,使學習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而教師的角色是協助孩子以討論與操作等方式解決生活情境中問題的協助者,由以往老師講轉變為學生做與說,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在構思低中高不同年級學生在數學領域的教學活動時,因應不同年級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所差異而提供適性適度的討論與操作內容。以低年級來說,教學活動重點在於如何讓孩子能以實際操作找出結果並了解操作過程所代表的意義;而中年級則著重於不僅是操作,還要能用數學抽象符號記錄下操作過程,使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符號產生連結。高年級則是於學習概念時能以半具體或具體的操作理解概念後,直接以抽象符號進行推論及思考解題。

  由上述漸進式的教學活動設計理念使數學課程更貼近孩子的認知發展,當數學對孩子來說更容易被接受與理解,也就能提高孩子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孩子的數學學習是藉由經驗產生理解,由理解衍生出應用,此有別於以往老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式教育,讓孩子的數學課是有意義的學習。

  清初教育家顏元在其著作中曾說過:「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當心中明白、嘴中談論、紙上寫出來,但不是自己親身做過,仍無法使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此強調了實作的重要性。而實作在我們學校不僅體現於探索與田園課程,也經由活化語文與數學教學漸漸使孩子的學習不只停留在紙本上更身體力行,使知識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生活,此正呼應杜威所說:「教育不是生活的預備,教育就是生活。」也正是「Learning by Doing」的真諦。

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