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

國際處主任 賴國宜

  教育部在2019年底公告「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草案,2020年起實施,希望能加速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從這裡可以看出教育當局對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視。事實上,國際教育不屬於任何一學科,落實國際教育要融入學科教學,甚至學生活動才能產生實質的成效。台灣是個美麗的海島,我們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國際素養,當孩子所認識的世界越大,國際觀越寬廣,他們所能拓展的全球視野就越大。

探討國際議題、擁抱國際情懷

  在康橋,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放眼世界、關懷國際」,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實地在眼前發生,與我們息息相關。於是,我們跟孩子談「缺水」、「水汙染」以及「貧窮」等問題,身處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的孩子很難想像地球上很多人每天沒有乾淨的飲用水,也沒有填飽肚子的食物。我們也和孩子討論一次性塑膠用品所造成的垃圾問題,當他們看到垃圾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對海洋生物生存的威脅,每個人都立刻變成擁護地球永續的環保小尖兵,迫不及待的要去告訴家人和朋友如何重複利用資源,減少塑膠垃圾。我們透過這些跨領域的英語專題,以國際議題來拓展孩子的世界觀,並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願,承擔全球公民的責任,願意為世界更美好,而付出心力與行動。

提升全球視野、尊重文化差異

  近年,台灣推動多元文化,希望不同種族、文化、信仰和性別都能彼此尊重。多元文化層面廣泛,可包含:飲食、文化傳統、幣值、語言、服飾、教育、居住、生活習慣等等。國際處每年在暑假前舉辦的國際文化週,是另一項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盛事,孩子們可以從多元的文化體驗活動中,感受世界寰宇豐沛的民俗風情。與來自不同地區、國家的同齡孩子們交流,也提供學生們最真實的文化交流經驗。不論是當小主人接待香港聖方濟各英語小學的客人,或是到大陸的華東或西安康橋、新加坡的光華學校參訪,都帶給學生身歷其境,最直接的機會去感受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衝擊。孩子需要先能體驗「多元文化」之美,才會懂得「了解」與「尊重」,學會「接納」與「溝通」,這將間接影響日後孩子們對人和對物的態度,培養其能與不同立場和文化的人合作或競爭的能力。

精進教師專業、推動國際教育

  世界地球村的形成,帶動了國際的競爭,欲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需要有一批具國際競爭力的師資,我們的教師也必須有宏觀的國際視野,才能設計培育全球公民素養的國際教育課程。因此,每年寒假我們都舉辦海外教育參訪,從亞洲鄰近的國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到美國,今年二月我們也將首度踏上歐洲,到教育體系和學生學習成果被世界公認最頂尖的芬蘭參訪,讓教師和行政團隊有機會到更先進國家,與辦學績優的各國優秀教師交流學習,擴展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專業素養,期盼能不斷融合並創新課程與教學。

  國際教育是一種綜合的知識、一種統整的能力,更是面對未來需要孕育的素養,它無法速成記憶,需要長期的涵養與累積,我們都知道,面對不斷變動的世界,孩子的競爭力不能侷限於台灣,唯有了解國際趨勢,才能洞燭先機。

觀看本期親親康橋詳細內容請點選此連結(全文下載)